20110709

在「普魯士王國」之前

我不會幫這篇加上APH標籤的(菸)



對於普魯士王國、一個曾經自誇統一德國功臣的國家而言,她的出身在衰弱的時候不值一提,就算強盛的時候還是因為歷史短暫而面有陰影。畢竟相較於其他早早立國、早早強盛的大國而言,「普魯士」是一個半路出家的粗糙國家,絲毫不具文化與歷史,徒因某位偉大國王的功績才能強盛如斯。
只是在現代史學的眼光看來,無論是普魯士本身的想法或其他國家的想法,都有若干可供糾正之處。畢竟就算沒有「王國」的稱呼,「普魯士」這個名字自有其綿長的系譜;儘管沒有打勝「七年戰爭」的戰功,她的統治者仍舊不容小覷。
最早,在「普魯士」這裡的原住民仍在大地上漫遊之時,她後來的統治者集團、武裝修會「條頓騎士團」正在戰火中求生存,先於民族與政治,她的人民因信仰而群聚,因信仰而戰鬥,因信仰而壯大。當十字軍狼狽地從耶路撒冷溜走時,這群騎士也不例外,趁著波蘭貴族基於軍事上的考量,以宗教之名邀請他們的機會,條頓騎士團終於落腳「普魯士」,驅逐或逼迫原住民信仰耶穌,採行武裝殖民,建立了一個類似國家的政權。這個稱不上國家也稱不上教區的存在,在一二百年後,藉由宗教改革的機會從教廷的羽翼下飛離,變成一個附屬於波蘭的「普魯士公國」。
不過在一二百年後,這個國家將會變得強大以前,她總是站在懸崖邊口,彷彿命運之風隨時都會將她推落一般地搖搖欲墜,例如在公國成立的數十年後,統治她的家族將要絕嗣,一旦絕嗣,擁有其效忠的波蘭王室就能趁機併吞。幸好在這成為事實以前,她的統治者家庭透過近親聯姻,獲得了兩個好處,一是這個家族保住了這個領地,二是位在神聖羅馬帝國北方的族人藉此擴大了自己的支配範圍:布蘭登堡邊疆伯爵,空有名號,卻統治一塊充滿沼澤的沙土領地的選帝侯,不只將兩座領地的命運結合在一起,更獲得了一個增加談判優勢的籌碼。
自此,普魯士這個國家的典型開始奠基。
歷經數十年乏善可陳的統治,在宗教戰爭末期,「大選侯」弗里德里希‧威爾漢給她活絡了軍人的血,植入了狡猾的骨──普魯士是弱,卻不笨,她是隻狡猾的蝙蝠,永遠只飛往獲勝的一方。繼任的弗里德里希三世則讓她一時被法國的富麗文化迷惑,給自己用華麗的王宮裝飾,又讓自己境內樹立學院,暫時掩飾住軍人外表,練習當一名沙龍的女主人。不過那骨氣無法掩飾,布蘭登堡-普魯士還是把握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熱誠,歡天喜地給自己改了帥氣的名字:普魯士王國;雖然這是承認她的皇帝耍了詐,不肯給她布蘭登堡王國這個傳統的德意志名字,但她還是從一個貴族的領地變成一位國王的領土。
因為成為王國狂歡過頭,而且她也決定不再追逐浪潮,要主動成為撼動世界的風浪,普魯士王國的新統治者「軍人王」弗里德里希‧威爾漢一世再度鼓動了軍人的血液,使它在全國上下熊熊燃燒,甚至為她換入全新的四肢。一絲不苟、一板一眼的普魯士官僚典範,效率與僵硬、冷淡與確實,其最早的盛名就由此刻開始。
但可惜啊,這個好戰的國家與國王竟然沒有一同並肩作戰過,老國王最後交給太子的是一個歷經數十年未曾發起戰爭、參與戰爭,卻有軍人之血、蝙蝠之骨、機械之肉的強盛國家,而今,她就要與新國王一同起步。
這個國王,後人稱之為「偉大的弗里德里希二世」,又稱作「弗里德里希大王」。



作業文第二發!
需要普魯士資料的話可以寫信給我,這篇文章不准抄襲!不准複製貼上!
還有這篇可以寫的註釋太多了,我不會寫的!
但這個一定要解釋,雖然我沒有寫給老師看:為什麼變成普魯士王國之後我還是多寫了兩個國王?因為稱號不一樣,一開始是「在普魯士的國王」,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後才是「統治普魯士的國王」,微妙的差異,對吧?但是在當時的政治上有非常深遠的意義。
最後補一個我覺得這篇不能抄的理由:本大爺還沒開始認真八卦每個國王的政績咧,這篇根本沒補充到多少知識,有什麼好抄的?